欢迎访问养老服务评估师(SCO)统一考试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密码本:90后护理员用心“破译”“90后”养老密码

来源:济南报业全媒体|发布日期:2025-11-11

 “我要回家”“您先吃饱饭,一会儿我陪您一起走回去。”当92岁的王奶奶因阿尔茨海默病闹着要“回家”时,1990年出生的左丽正蹲在老人身边,放慢语速轻声安抚。在椿合慧养(山东)康养发展有限公司的养老服务中心里,这样的“90后守护90后”的温暖画面,是左丽工作的日常。从康复治疗师到济南工人新村北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这位扎根养老一线4年多的年轻人,用耐心、专业与爱心,为高龄老人筑起了一个有温度的“家”。

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密码本:90后护理员用心“破译”“90后”养老密码

  缘起藏在童年里的“陪伴”初心

  左丽与养老行业的羁绊,早在童年就已埋下伏笔。

  她从小在农村里长大,因特殊原因一直跟在爷爷奶奶身边。记忆里,老人的唠叨、田间的陪伴,让她对老年人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上学时家里困难,她曾得到过他人的资助——这份“被庇护”的温暖,让她早早懂得了“感恩”与“传递”的意义。

  “我想做能帮到人的事,尤其是帮老人。”高考后,左丽毫不犹豫选择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成人康复专业。在她看来,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们常会面临功能退化、行动不便的问题,专业的康复护理能实实在在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不只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更助力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密码本:90后护理员用心“破译”“90后”养老密码

  毕业后,左丽从事康复工作8年、扎进养老服务一线4年。有人问她“年轻姑娘做这个不觉得委屈吗”,她总笑着摇头:“我喜欢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那些经历比课本还生动。而且和他们在一起,节奏慢下来,心里特别踏实。”

  把老人当家人,把细节做到“心坎里”

  在左丽的护理字典里,“专业”是基础,“走心”“责任心”“同理心”“平常心”才是关键。她管理的养老服务中心里,住着9位70到90岁的老人,其中不乏失能、失智的情况,每一位老人的需求,她都记在心里、落在实处。

  王叔叔因手臂挛缩容易变形,左丽经常挤时间帮他做被动活动——先轻轻揉松紧绷的肌肉,再一点点拉伸关节,直到老人的手臂能慢慢舒展开;李阿姨双下肢无力,她就定制按摩方案,从大腿到脚踝,每一个穴位都按得仔细;有位叔叔胃口不好,她干脆自掏腰包买了老人爱吃的扒鸡,看着老人笑着说“那得吃几口”,她的心里满是成就感。

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密码本:90后护理员用心“破译”“90后”养老密码

  还有让人动容的很多瞬间,比如卧床老人排便困难。左丽先按揉老人腹部半小时,可情况仍没好转。她没有丝毫犹豫,戴上手套直接用手协助老人排便。事后老人又感动又不好意思,她却握着老人的手轻声安慰:“奶奶,您就把我当亲孙女,家人之间哪有那么多讲究?”

  为了照顾老人,左丽还悄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她原本爱做美甲,可从事养老工作后,指甲也总是剪得圆圆的——怕指甲划伤他们,做康复按摩时得让老人放心”。

  “他们信任我,我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照护老人,光有专业不够,还得懂他们的‘小心思’。”左丽常说,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独特的“密码本”,而她的任务就是破译这些“密码”。

  92岁的王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经常突然闹着要“回家”,有时还会找不到自己的手机。每当这时,左丽从不会纠正或欺骗老人,而是顺着她的心意安抚:“找不到手机别急,我陪您一起找,您刚才是不是在客厅坐过?咱们先去客厅看看。”她会牵着老人的手,一个个角落慢慢找,既减少了老人的无助感,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密码本:90后护理员用心“破译”“90后”养老密码

  遇到老人闹脾气不想吃饭,左丽也有自己的“小技巧”。有次一位奶奶说“不想吃”,她没有硬劝,而是先蹲下来问:“奶奶是胃口不好,还是心情不好呀?”得知老人是觉得饭菜不是“平时的味道”,她立刻笑着说:“厨房煮了软乎乎的青菜,还有您爱吃的鸡蛋羹,咱们先尝一口?要是不爱吃,我再给您煮面条,您选哪个?”给老人一个选择权,抵触情绪往往就消了大半。

  对于半失能老人,左丽更注重“帮他们找回自信”。有位老人一只手不太灵活,她就鼓励老人用这只手自己拿勺子吃饭、捡东西,“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让他们知道自己还能做事,心里会更有底气”。而老人的坚持,也常常打动着她——之前王叔叔用助行器练习行走时,好几次累得想放弃,可在她的鼓励下还是咬牙坚持,“这是双向的奔赴,他们信任我,我更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您置顶的不是微信,是我们全家的安心”

  如今的左丽,不仅是护理员、中心负责人,还是同事们眼中的“榜样”。她总说:“养老行业没有旁观者,我们今天照顾老人,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

每位老人都有独特的密码本:90后护理员用心“破译”“90后”养老密码

  工作之余,左丽从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积极参加“海右泉城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把学到的理论和实操技能分享给同事;她还建立了家属群,每天把老人的日常——早餐时的笑脸、午休时的安稳、晚饭后的活动——用照片和文字发给家属,让千里之外的子女能“云陪伴”老人。有家属说“您置顶的不是微信,是我们全家的安心”,这句话让左丽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据介绍,左丽于2023、2024年度先后荣获“天桥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一等奖,“济南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奖、三等奖等荣誉。面对那些对养老行业有顾虑的年轻人,左丽总会讲起老人们的故事:“当你看到老人从闹脾气到愿意跟你聊天,每天坚持做康复训练的点滴进步,那种成就感是别的工作给不了的。而且这个行业需要新鲜血液,年轻人的专业和活力,能给老人带来更多不一样的快乐。”(文内老人姓氏均为化名)

  记者手记:

  90后守护“银发90后”,这抹养老温度暖人心

  采访左丽的那天,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却又在她照料老人的间隙里,悄悄慢了下来。原定的采访计划数次被打断——护理员轻声呼唤着“左姐,帮把手”,她便立刻起身,或是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上床,或是坐在桌边为老人按摩肢体。每次转身前,她都会带着歉意对我笑一笑:“稍等一下,马上就好。”脚步却从未有片刻迟疑,始终朝着需要帮助的老人方向走去。

  这位出生于1990年的姑娘,身上看不到年轻人常见的浮躁与急促。指甲被修剪得圆润光滑,避免照顾老人时不小心划伤他们;一头利落的短发是特意剪的,方便俯身照料时不遮挡视线;就连说话的语速,也不自觉地平缓柔和,像对待自家长辈那般亲切。聊起照料的老人,她的记忆更是清晰、如数家珍:李阿姨双下肢无力,必须按特定穴位按摩才能缓解酸胀;张爷爷牙口不好,最爱吃软烂的扒鸡;刘奶奶肠胃弱……这些细碎的需求,她都一一记在心上,落实在日常细节里。

  最让我动容的,是她手机里那个置顶的家属群。对话框里没有繁杂的文字,满是老人的日常照片:早餐时,王爷爷捧着粥碗笑得眯起了眼;康复训练时,李阿姨扶着助行器慢慢迈开步子;饭后,几位老人坐在桌边聊着家常。偶尔还会有短视频——左丽弯着腰,耐心地陪着老人练习使用助行器,一边走一边轻声鼓励:“慢慢来,您真棒,再走两步就到啦。”这些简单的画面,成了远在外地的家属安心的“定心丸”。

  当我问她“这么年轻做养老行业,会不会觉得委屈”时,左丽笑着摇了摇头。她提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日子,说起上学时曾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以前总被别人温暖,现在能有机会把这份温暖传递给老人,我觉得特别值。”“小左,多陪我走走,我多锻炼。”“他们愿意依赖、信任我,比任何东西都珍贵。”左丽说。

  采访结束时,左丽带我走到养老院的露台。那里满是老人们种的蔬菜、绿植。她翻出夏天拍的照片:几位老人坐在露台的藤椅上晒太阳,听“90后”的奶奶讲年轻时的故事,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画面温暖得让人舍不得打扰。

  临走时,我又看到了熟悉的场景:左丽蹲在一位老人身边,握着老人的手,轻声交流。夜幕下,她的身影与老人的身影依偎在一起,勾勒出动人的画面。原来,当一个90后用耐心与真心,守护着一群“90后”“80后”“70后”的银发老人时,养老从来不是冰冷的照料,而是一场用真心换真心的温暖奔赴——在慢下来的时光里,爱与陪伴,才是最珍贵的“养老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