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西安退休老人袁振东曾先后试住了西安的7家养老院,却始终未能找到一家高性价比的养老机构,面对高昂的费用和参差不齐的服务质量,他陷入了选择的困境。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近年来,中国养老行业进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一方面,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养老需求急剧上升;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却面临着入住率低的经营困境。空置的床位与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数据
每千名西安常住老年人口拥有12.6张养老床位
据《2024年西安市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综合统计信息》,截至2024年末,西安市的户籍人口为1029.39万,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17.71万,占比约为21.2%。常住人口为1316.76万,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50.45万,占比约为19%,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67.49万,占比约为12.7%。
上述统计信息还显示,截至2024年末,西安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2533家,其中养老机构147家、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8家、社区养老服务站1044家、农村养老服务机构1264家,床位3.16万张。通过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养老机构床位与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2.6‰,这意味着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约12.6张。而2022年末这一数据为16.89‰。
近年来,为应对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我国逐渐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依据“9073”的格局,西安市60岁及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250.45万人,预计约有7.51万老年人将需要入住养老机构。西安市目前有3.16万张床位,这意味着现有床位只能满足42.1%的老年人入住需求。
不过,在西安养老服务行业从业多年的韩先生表示,目前业内很少提“9073”养老格局,更倾向于“9901”养老格局,即99%老年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1%选择机构养老。“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按1%比例计算的话,西安养老市场所能提供的床位数,是基本能满足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的客户群的。”
>>入住率
全国养老机构整体入住率仅为45.4%
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机构普遍面临低入住率的困境。
据民政部与全国老龄办2025年7月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床位总数为507.7万张,但整体入住率仅为45.4%。
韩先生指出,西安养老机构的整体入住率约为40%左右。尽管有一定波动,但基本保持在40%上下。他提到,这个数据是通过各养老机构的入住补贴推算得出的。他补充道,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与入住率密切相关,而养老机构的盈亏平衡点通常需要达到60%以上的入住率。如果入住率能够达到这一水平,机构就基本能够覆盖运营成本,实现盈亏平衡,而低于60%的入住率将可能陷入亏损。
入住率低,为何很多新建养老院还设置那么多床位?韩先生详细解释了床位数量与盈利之间的关系。他指出,6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在支付场地费用、人员工资、水电费以及一次性建设成本之后,很难收回成本。即使按照市场上平均入住价格来计算,60张床位的机构也无法覆盖基本的运营成本。因此,许多养老机构在设计初期都会选择设置至少60张床位,而更为理想的规模是100张床位左右,这不仅能分摊成本,还能提高机构的盈利可能性。
韩先生分析,目前西安市场的养老机构面临着入住率差异明显的现象。总体来看,服务对象为失能老人、有生活照料需求的老人,以及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其入住率相对较高。这些养老机构能够直接满足老人们的基本需求,尤其是那些无法自理或者需要医疗照护的群体,因而这些机构的入住需求更为迫切。以护理院类型的机构为例,这类机构的入住率普遍偏高。其原因在于它们提供的服务直击老人的养老基本需求——生活照料、健康管理以及专业护理。对于大部分老人来说,选择这类机构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当他们的身体状况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时。这类机构依赖于满足高需求、刚性需求的群体,其市场基本上是稳定的,需求较为持久。相对而言,针对活力老人和轻度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入住率普遍偏低。
>>现状
一些养老机构经营困难
面临关闭
入住率低,直接影响养老机构盈利和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国不少养老机构难以维持运营,无奈关闭。
根据企查查数据,自2019年以来,养老机构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迅速下降,截至2024年12月11日,全国养老机构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为681家,较2023年全年下降了22.5%,仅为2019年全年注册数量的26%。
西安的一些养老机构也在关闭。
2024年9月6日,新城区民政局依法撤销了20家社会组织,其中包括5家老年公寓、护理院和日间照料中心。
2025年3月20日,未央区民政局撤销了16家社会组织,其中包括5家老年公寓和养老服务中心,原因是这些机构连续两年未参与年度检视。
8月26日,莲湖区民政局拟撤销90家社会组织,其中包括14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托老所、社区养老服务站及日间照料中心。
10月21日,雁塔区民政局撤销了26家社会组织,其中包括5家老年公寓和养老服务中心。
韩先生提到,目前西安市的养老行业盈利比例大约在20%到30%之间,其余的大部分机构仍然处于“熬”的状态。
张女士曾在西安市雁塔区一家养老机构工作,她透露,她所在的养老机构于2022年开业时核定了80张床位,但第一年仅入住了20多位老人。每月的护工工资、房租、电费等各项运营成本高达六七万元。“每个月都在亏损,最终熬了一年多,只能关门停业。”她说。
韩先生指出,当前养老行业确实面临着关闭的困境,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养老服务行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高投入行业,且回报周期较长,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调整,短期内难以见效。这使得许多追求短平快回报的投资人,难以承受长期的资金压力和运营困难,最终导致部分养老机构的倒闭或转型。
>>老人
面临高收费与服务质量的两难抉择
业内人士看到的是机构从事养老服务时的困境,而对于76岁的西安退休老人袁振东来说,他则是从一名养老服务需求者的角度,也有自己遇到的收费与服务质量的两难选择。
自2007年退休后,袁振东便牵头组织了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等共同开展“抱团养老”。从2019年开始,他试住了7家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其中三家现在已经关闭。
袁振东说:“我第一次试住的是南郊一家民营养老机构,曾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了许多眼球,然而,由于管理上的短板和疫情后的经营困难最终倒闭。”
袁振东说:“我试住的另外两家公建民营养老服务中心也因管理经营等问题已关闭。这些由政府扶持、私人承包的养老项目,普遍缺乏长期稳定的运营机制,政府投资的好意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导致许多项目只能在短期内维持运营。”
袁振东试住体验最好的两家养老机构,又因高收费和入住门槛高而放弃。
其中,蓝田的一家养老机构食宿条件良好,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有免费班车,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全天候照料,且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和医疗服务。然而,每日的住宿费用超过百元,年均费用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另外,西安城西的另一家养老机构,尽管交通便利、设施齐全,但同样面临着高收费和高入住门槛的问题。这家机构规定,一次性缴纳5年或15年费用才能入住,且人均月费用在五千至七千元之间,这对于一般的退休老人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经济负担。袁振东在试住期间发现,这家养老院的长期入住者仅有30人左右,而且床位利用率低,说明虽然环境和设施较好,但由于高昂的费用,仍有很多有需求的老年人无法入住或选择放弃。
从袁振东的试住经历来看,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如何找到既能提供良好服务又能负担得起的养老机构,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
应向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转变
老年人口的激增,是否意味着都需要入住养老机构?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李东方。
李东方认为,现阶段老年人没有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因素有多重,包括消费能力、文化观念和心理需求、机构服务水平等方面,但对于养老机构本身而言,也有多重因素制约其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运营成本高、自身财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整体运营水平较低,体现在服务设施配置不合理、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滞后、缺乏个性化服务特色、专业人才缺乏且流动性大,这些因素都会加剧养老机构的经营困境。”
在李东方看来,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说到底还是重短期收益,轻管理、轻服务,“养老服务多元化,养老机构就不能简单盯着床位,将老年人的需求同质化,一定要加强机构自身的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服务水平,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之外,对老年人在心理慰藉、休闲养生、文化娱乐、社会参与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方面做出响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社区等养老服务需求的对接融合,这样才有机会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服务,有效拓展机构养老的服务范围。”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袁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