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养老服务评估师(SCO)统一考试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家门口的养老“幸福圈”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发布日期:2025-10-31

上午十一时,阳光正好。走进东胜区纺织街道兴业社区“桑榆香厨”老年助餐点,饭菜香气扑鼻而来。七八张餐桌前坐满了老人,大家一边吃着热腾腾的“两荤一素”套餐,一边聊着家长里短。打菜窗口前,76岁的王军熟练地刷了一下充值卡,“今天的菜合我口味,软乎!”

  这充满烟火气的一幕,正是鄂尔多斯市着力构建家门口养老“幸福圈”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40.28万,占常住人口18%。面对老龄化趋势,鄂尔多斯市以“暖城颐养”品牌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一餐热饭,温暖一颗孤独的心

  家住伊金霍洛旗王府路社区的独居老人王秀珍今年85岁了,对她而言,社区老年食堂解决的远不只是吃饭问题。老伴去世后,她一度感到非常孤独,“家里整天静悄悄的,有时候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吃饭也是随便对付一口。”

  自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食堂开业后,王奶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每天我都盼着来这儿吃饭,不仅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还能跟老姐妹们聊聊天,说说笑笑,心情都敞亮了。”她告诉记者,饭后她还会去中心的活动室唱唱红歌,或者到理疗室做个按摩,“感觉挺好,这里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像王奶奶这样的老人,在鄂尔多斯市并非个例。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空巢、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完善,如同一道暖阳,照进了这些老人的生活,驱散了孤独与不便。

  智慧赋能,让养老变“享老”

  在康巴什区,老人们手腕上那个小小的智能手环,藏着“银发积分”的智慧密码。针对70周岁以上老人,政府每月发放100元至200元不等的积分,可在定点商户直接抵扣消费。目前,康巴什区已发放手环1909个,设置定点商户81家。

  “用积分不仅能吃饭,还能理疗、买东西,特别方便。”正在使用积分兑换理疗服务的张喜英奶奶笑着说,“感觉我们老年人也跟上时代了。”

  智慧养老背后,是鄂尔多斯市精心打造的智慧养老服务监督调度平台。平台运营着8个子系统和37个应用模块,串联起助餐、托养、上门服务等各类养老场景。截至目前,全市已开通275家养老服务机构账号,接入智能设备11类5067个,产生服务数据16721条。

  除了日常消费,智慧元素已经深度融入老年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准格尔旗通过“2助1护4级网络”,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全天候响应的紧急呼叫服务;鄂托克前旗为农村牧区空巢、独居老人配备互助智能设备,构建起智能化、数据化的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从积分消费到安全守护,从服务预约到紧急求助,数字化生活让老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织密网络,托起稳稳的幸福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鄂尔多斯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吴凯强介绍,目前全市已升级改造苏木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4个、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25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个、嘎查村养老服务站20个、老年助餐服务设施55个,像老年食堂、日间照料这样的服务点更是遍布各个社区。

  这些养老设施的运营,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社会的多元参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怡康康养中心的负责人袁丽军告诉记者:“我们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政府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我们专业机构负责运营,引入高端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智慧养老技术,确保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他举例说,中心突出“医养融合”的特点,配套以传统民族疗法为主的蒙藏医院;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还提供上一对一康复护理服务,“既要满足普遍需求,也要关注特殊群体,努力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和人性化。”

  目前,全市建成运营养老机构53家,其中公建民营8家,形成了兜底保障、普惠支持、完全市场型三类机构功能互补的格局。

  吴凯强说:“未来,鄂尔多斯市将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强化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的基本养老服务,健全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从一顿暖心饭开始,到日间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鄂尔多斯市正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在老人家门口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的养老“幸福圈”。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真正实现了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编辑:韩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