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养老金融已成为托起幸福“夕阳红”的重要支撑。山东通过量身打造产品与模式,为养老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七旬老人孙锂和老伴,每年都会从江西回到山东,住进威海的观澜国际养老公寓。对他们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避暑之地,更是一个休闲港湾。
观澜国际是威海少有的四星级养老机构。面对不断升级的养老需求,公寓打算进行适老化改造,却在钱上卡了壳。他们遇到的难题并非个例。为破解民营养老机构“融资难”,威海市推出养老金融评价体系,并建立“蓝色康养信贷产品库”,让不同阶段的养老机构都能找到合适的资金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姜春介绍道:“带领着全市的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走访了全市的一些养老机构。大约有156家养老机构,164家养老产品生产企业,授信金额达到了4亿多元,发放了贷款2.99亿元。”
观澜国际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他们获得了1.2亿元的融资支持。
民营养老机构普遍缺少抵押物,特别是社会福利用地,过去一直无法用于抵押融资。山东率先破局——现在这类特殊资产也能“变”出钱来。日照的嘉豪书香里养老社区,就成功贷款3000万元,成为全省首例。
中国建设银行日照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杨龙塾说道:“突破性认可了这类特殊资产的抵押价值,抵押率是50%。我们将贷款期限最长设置为10年,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还款压力。”资金到位后,书香里立即启动了剩余5栋楼的装修。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山东养老产业迎来扩容升级。目前,全省已设立118个养老金融专营机构。截至今年8月末,山东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164.6亿元,同比增长44.3%,增速持续高于各类贷款平均水平。
闪电新闻记者 张聪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