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养老服务评估师(SCO)统一考试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从“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迭代升级

来源:人民政协网|发布日期:2025-11-19

养老服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是重要的民生课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完善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公共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

今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积极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11月5日,市政协围绕“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题协商议政,助力提升全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

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委员们认为,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服务人民群众多元化养老需求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部署,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迭代升级,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重庆市现有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801万余人,其中农村地区占比超51%。针对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普惠性、精准性与可持续性方面还存在的问题,杨利委员建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多层次资金保障体系,让广大老年群体“够得着”;构建“乡—村—户”联动服务网络人才供给,推行“中心带站入户”连锁运营模式,让居家养老“跟得上”;构建家庭、社会、政府三方责任共担机制,完善司法保障,让家庭养老“兜得住”。

如何破解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在队伍壮大、技能提升、均衡发展、人才留用等方面还面临的困难?张珂委员建议,坚持拓宽来源和稳定现有两轮驱动,推动“入学即就业”订单式培养;坚持理论学习和岗位实操有机融合,支持高校优化养老服务专业课程;坚持横向交流和纵向晋升双向发力,推动建立按岗位、技能、业绩定薪的薪酬制度;坚持市场购买和公益服务互为补充,推广“民政通”等平台,畅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

失能、失智、残疾等特殊群体老人服务供给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饶小雪委员呼吁,精准扩容,加快专业床位建设,新增失能、失智照护床位,重点试点“融合型”机构或专区,配套“双老同护”设施与流程。建立动态档案与个案管理,构建“以老养残”家庭数据库,由专业社工提供资源链接、心理疏导、未来安置规划等一站式服务。

“破解便老、适老、宜老等方面症结,优化提升15分钟养老服务圈。”王复莲委员围绕打通日常养老服务需求“最后一公里”建议,科学化织密“养老网”,按老年人需求科学布局养老设施,覆盖更多人群,缩减养老半径;精细化解决“出门难”,设置好“出门即达”设施,利用好“金角银边”资源,打造方便安心的活动场所;多元化办好“养老事”,推动多样性文娱、多形式助餐、多层次助老。

近年来,重庆市扎实开展国家和市级试点工作,出台了4项安宁疗护地方标准,取得较好成效。赖晓东委员呼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安宁疗护相关知识宣传普及,加强安宁疗护相关制度标准建设,完善医保收费政策,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安宁疗护服务质效。加快三级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高效优质的老年全周期医养服务体系。

协商现场,委员们还围绕探索医养深度融合、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差异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策等建言献策。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逐一进行了回应。

副市长姜国杰表示,市政府将充分吸纳委员们的意见建议,提出务实举措,优化工作机制,从加快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养老服务领域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等方面着手,全力抓好新时代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主席程丽华强调,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全市政协和委员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工作安排,聚焦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开展民主监督,立足发展多样化养老服务反映民情民意,围绕培育壮大银发经济深入调研建言,紧扣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献计出力,切实助力重庆市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更好落地落实,为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贡献更多力量。(凌云)

编辑: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