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澎湃号·湃客财经 X 品牌农业参考联合出品,湃客财经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
你有没有想过,退休后的生活可以是什么样子?是每天在公园里散步,还是约上老友打牌下棋?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到乡村去,享受田园牧歌般的晚年时光。
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1亿大关,一场关于晚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不再满足于城市里传统的养老院或居家养老,而是选择回归田园,在乡村寻找一种“既养身又养心”的享老生活。这片巨大的需求蓝海,正推动乡村角色发生转变——从单一的农产品供给者,升级为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高地,乡村康养农业正在悄然兴起。


乡村变身“养生宝地”
曾经,乡村早已不是过去的“落后”、“不便”,现在,这里正在成为老年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宝藏地”。
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三重动力共同推动着乡村康养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显著增强了国民健康意识,为康养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银色浪潮催生了巨大的市场刚需。超过3.1亿的老年人口,构成了康养农业最核心的客户基础。这个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低龄老人追求品质生活,中龄老人关注健康养生,高龄老人则需要专业照护。他们对绿色食材、宁静环境、身心愉悦活动的期待,与乡村的天然禀赋高度契合。
后疫情时代,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催生了新的消费理念。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促使各年龄段人群走向乡村,寻求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体验。这种趋势不仅为乡村带来了消费能力强的城市客群,更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

“三生”融合:乡村的新魅力
康养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这与传统的“农家乐”有本质区别。
在生产维度,实现从“资源消耗”到“价值创造”,使第一产业自然过渡到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以陕西柞水为例,这里因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小木耳、大产业”而闻名,植被覆盖率高达88%,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50天以上,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和柞水木耳产业优势,当地推动“医养游体药食”融合发展,建设终南医养院、终南山寨康养民宿街区等项目,开发出木耳肽、木耳饮等康养消费产品。

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柞水县阳坡院子
在生态层面,绿水青山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康养农业在提供安全农产品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主动保护。洁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成为最宝贵的康养资源。
在生活维度,它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与自然节律同频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既满足了银发族对品质晚年的追求,也回应了都市人群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江西婺源县实施“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打造“康养+农业”典型模式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龙尾村为例,当地因地制宜,打造了集国医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康养酒店、药膳餐厅等于一体的村落康养集群项目。将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让康养农业成为推动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溪头乡龙尾村婺源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银发族的“田园梦”
对银发族而言,康养农业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它提供了优质的养老环境。乡村相比城市具有天然的康养优势——较低的居住密度、更好的空气质量、更少的噪声污染。这些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尤其对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大有裨益。
其次,确保了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供给。从田间到餐桌的短链供应,让银发族能够获得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许多康养农业基地还根据老年人健康需求,专门开发低糖、高钙、易消化的功能性农产品。
最重要的是提供心灵慰藉。乡村的慢生活节奏、邻里间的亲密关系、丰富的农耕文化活动,都能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参与适度的农事活动,既锻炼身体,又获得精神满足,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乡村的新机遇
康养农业为地方农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最直接的是价值链的延伸。传统农业的价值链较短,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初加工环节。而康养农业通过“农业+”模式,将产业链延伸至休闲旅游、健康服务、文化体验等高附加值领域,显著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促进在地消费,带动农民增收。康养农业的发展吸引了城市消费力向农村流动,这种“在地消费”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据调研,一个成熟的康养农业项目,可显著带动周边农户收入增长,实现“建一个项目、带活一片区域、富裕一方百姓”的效果。
推动农业人才结构优化。康养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这为农村青年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返乡从事相关工作,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
在江苏南京,一种名为“莱斯乡村共享小院+”的新型康养模式正悄然兴起。该项目以特色村为空间载体,整合乡村闲置农房与田园资源,打造集居住、康养、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活社区。依托周边农田、果园、茶园等资源,居住者可参与农耕体验、节气养生、乡土手作等活动,在亲近自然中实现身心共养。

浦口莱斯小院
这一模式吸引有乡村情怀和田园梦想的专家学者、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士等群体,来到乡村抱团养老、创业创新,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既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也带动了本地农民就业增收,形成了城乡融合、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未来的田园生活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乡村康养会更加生态化、智能化、个性化。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配备健康监测设备的康养农场,或者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个性化康养方案。
从“养老”到“享老”,一字之差,折射出的是人们生活观念的深刻变化。乡村康养农业正在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生活。
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已经让人充满期待。毕竟,谁不向往那种踏着晨露去菜园,伴着夕阳话家常的田园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