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养老服务评估师(SCO)统一考试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来源:贵阳日报|发布日期:2025-10-27

养老服务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南明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并扎实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紧紧围绕“一圈两场三改”任务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系统推进养老服务向兜底性、普惠性、多样化发展,全区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更多老年人在老有所养中实现老有所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筑牢设施“硬支撑”

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10月3日,正值国庆中秋假期,贵阳工商养老营盘路养护院举行了一场热闹温馨的迎“双节”主题活动,老人们围坐一堂,一起欣赏文艺表演、制作剪纸画,现场暖意融融,节日氛围浓厚。

文艺汇演、集体生日会、趣味运动会、外出游玩、节日特别活动……在营盘路养护院,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已成为老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有生活上的细致照护,更有精神上的温暖陪伴,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我们住得暖心,过得开心!”一位老人笑着说。

据了解,营盘路养护院位于南明区营盘路68号,于2023年9月19日投运,是贵阳工商养老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贵阳贵安区域布局的分支机构之一。作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它融合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业态,院内总面积5353平方米,建成养老床位180张,配备康复、文娱、户外活动等多个功能区域,可全面满足长者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多元需求。同时,该院还是兴关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面向周边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居家上门等便民服务。

除了营盘路养护院外,还有许多养老服务站点如星火般在南明区落子布局,编织成一张“老有所养”的幸福网络:贵州福贵康护理院有颐养区、医疗区、康复区、助餐服务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域,设置床位215张;铁建国际城长者服务中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各类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全程医疗及康养服务;红岩东郡社区养老服务站面积100余平方米,分为健康小屋、社区活动组织室、倾听陪伴室等功能室,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卫生保健、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近年来,南明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基于方位布局养老服务机构、基于街道布局养老服务中心、基于社区布局养老服务站点,通过盘活资产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引进优质企业赋能设施运营管理、强化统筹指导完善站点服务功能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构建“机构+中心+站点”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着力提高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

目前,南明区共有备案在运营的养老机构14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70个,基本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

为了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智能化管理,南明区还在全市率先分类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政府引导性养老服务清单、社会化养老服务清单、负面清单“四张清单”,厘清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主体权责关系,制作养老服务站运营手册,规范公示服务内容和范围;制定《南明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试行)》,对养老设施进行全过程管理,明确部门、乡(街道)、运营方等相关职责,激励和规范运营行为;树牢“安全是养老服务管理生命线”的底线思维,区民政、消防救援、市场监管等部门实施精准监管,印发《南明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协作共享机制》,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提升服务“软实力”

优化多元优质服务供给

“我炼猪油烫伤了,现在动不了,火也关不掉,快来帮帮我!”9月1日晚8时,南明区贵人守护养老应急服务中心接到一则来自望城街道陈庄坝社区的紧急呼叫,中心立即启动“多方联动视频指挥响应机制”,不到15分钟,应急救援员和社区网格员先后抵达现场。

经现场查看,老人右腿烫伤严重,在邻居协助下已切断燃气气源。确认环境安全后,应急救援员和社区网格员迅速开展情绪安抚与初步伤情评估。经综合研判并获家属授权,救援员和网格员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陪同老人到医院办理相关手续、开展检查和治疗,及时化解了一次突发事故。“我本来就有脑梗,半边身子不听使唤,这次要不是你们来得这么快,真不知道要遭多少罪。”事后,73岁的张阿姨感激地说。

这次救援,正是南明区积极探索“养老+应急”服务的有力印证。

据了解,南明区贵人守护养老应急服务中心是南明区民政局引进的一家社区养老应急救援社会组织,旨在推动解决老年人居家突发健康安全事件发现难、通知难、救援不及时的社会问题,构建社区“15分钟养老应急服务圈”。工作中,南明区组织以公益机构、社区工作人员、退役军人、共产党员、热心群众为主体的基层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为60岁以上老年人登记办理应急服务并耐心教老人如何使用手机的一键求助功能,通过“事前预警+事中干预”,形成“一键呼叫、快速响应、多方联动”的应急体系,确保老年人在突发疾病或意外时及时获得救援。

目前,“养老+应急”服务模式正在南明区各街道落地实施,望城、遵义路、新华路等街道纷纷迎来专业应急救援队入驻,共向350位老人赠送智能监护设备,成功救援老人14位。

发展“养老+食堂”模式,建立“老年食堂+站点配餐+送餐上门”网格化服务体系,目前共打造运营社区老年食堂(助餐点)15个,累计提供餐食服务60万余人次;发展“养老+家政”模式,由行业协会牵线搭桥,鼓励家政公司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依托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优化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就医陪护等特色家政养老服务;发展“养老+康护”模式,推动全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医养合作协议,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设立“社区护理站”,指导家庭签约医生开展上门诊疗服务,推动形成“医中带养、养中有医”的特色养老新模式……

近年来,南明区坚持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探索发展“养老+”多种服务业态,全力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推动养老变“享老”。

增强老人获得感

拓宽老有所为实践路径

“国庆节前,我们到二戈街道八公里社区表演了舞蹈《洗衣歌》《绒花》,很受居民欢迎。10月是‘敬老月’,我们的任务就是走进更多社区和养老机构,用舞蹈为老人们送去欢乐和温暖,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兰艺舞蹈队队长李淳向记者介绍她的文化志愿服务计划。

据了解,兰艺舞蹈队是南明区文化馆的馆办团队之一。这支16人的队伍全部由退休老人组成,但她们展现的并非“被照顾”的姿态,而是“要奉献”的主动精神。“加入舞蹈队,不仅丰富了退休生活,更在每一次文化志愿服务中,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和价值感。”李淳说。

南明区文化馆目前共有23支文化志愿服务团队900余名文化志愿者,涵盖合唱、舞蹈、京剧、越剧、管乐、民乐等艺术门类,基本都是中老年队伍。这些团队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每周按课表在文化馆进行排练,不断创排新节目,每年积极参与文化馆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和公益培训志愿服务,成为该区公共文化服务中一道亮丽的“银发风景线”。

像这样的“银发力量”在南明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社区网格的“热心管家”,有的是热心公益的“先锋榜样”,有的是宣讲政策的“红色喇叭”,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调解专家”……他们以阅历为底蕴,以热忱为薪火,在基层一线持续发挥着光与热。

养老既要保障老有所养,更要助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近年来,南明区持续健全区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工作格局,以党建引领盘活“银发资源”,充分依托全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等阵地,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纠纷调解、文教卫生、体育健身等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展望未来,南明区将继续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优质规范、便利可及的养老服务,全力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更加幸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冉婷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