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托起暮年“夕阳红”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
“5年前,老人和家属提起养老,最焦虑的是‘住哪儿’;如今,‘家门口的幸福’早已不是稀罕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深耕养老领域多年,“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的历史性跨越,在他的调研记忆里留下了太多温暖的印记。
2020年前后,王建军的调研笔记里满是养老困境: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寥寥无几,老人想在家门口找个能吃饭、能聊天的地方都难;农村更是养老服务的“薄弱区”,留守老人看病难、无人照料,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那时去农村,常听到老人抱怨‘看病要跑几十里地,吃饭只能自己凑合’。”王建军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行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标配”。在北京朝阳区的一次调研中,78岁张大爷的一番话让王建军印象深刻:“下楼就能吃饭、做康复理疗,还能和老伙计们下棋消遣,生活便利又充实。”
这5年,他见证了社区嵌入式服务根据老人需求不断升级——为失能老人增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给活力老人开设书法、合唱兴趣班,引入“物业﹢养老”合作模式。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已有31.9万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许多城市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养老不离家、服务在身边”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活日常。
智慧养老的崛起,更成为这5年养老服务的“惊喜变量”。“以前想精准掌握老人健康状况很难,现在护理人员通过智能终端就能实时查看老人的心率、步态数据;老人有需求,用简化版App一键下单,助餐、助浴服务就能精准送达。”智慧养老从“概念试点”走进千家万户,王建军的语气里满是欣喜:“科技温度正在缓解养老人力短缺难题,让养老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农村养老的蝶变,同样让王建军振奋。“十四五”期间,我国聚焦农村养老薄弱环节,以“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为原则打出“组合拳”,《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针对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出整体性解决方案。
在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时,王建军看到:原本破旧的农村敬老院,改造升级后变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既能保障特困老人基本生活,还能为周边老人提供助餐、康复服务;部分地区甚至探索出“银龄助农”“旅居养老”模式,让农村养老从“单纯投入”转向“造血发展”。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5年里,银发经济与民生保障实现“双向奔赴”。老年助餐催生中央厨房业态,失能照护带动康复器具研发,铁路部门增加银发旅游列车、商超开设老年用品专区,养老消费场景不断拓展。
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健全,《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优化完善支持政策与社会环境,老龄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从“有床位”到“有品质”,回望5年来的历程,王建军愈发清晰地感受到:“养老服务的温暖跨越,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技术的进步,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温暖体现。”
记者:赵莹莹
文字编辑:赵莹莹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